新学期伊始,为深入了解学生在寒假期间生活和学习以及他们返校后的最新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法学院学生思想动态座谈会于2月17日下午在学院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由辅导员赵光荣老师主持,邀请了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2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同学们就“个人思想”、“寒假见闻”、“社会热点”、“学校谏言”、“社会实践”、“就业择业“、“专业学习”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在各位学生代表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以下几方面高度关注。
首先,同学们普遍把学习和就业作为个人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此类问题,发言最为热烈的当属大三的学子。寒假里,他们在复习已学知识,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实践,在法院、民政局等与自己专业相衔接的政府机关或教育机构实习。并且,他们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积累了工作经验,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取向,树立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大二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也对未来就业有了初步的计划,开始制定目标,深化学习,积极备考。希望得到更多锻炼的同学认为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兼顾已有的班级、社团工作,希望通过工作的锻炼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但是更多的是受到父母或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思想摇摆不定,对于未来发展比较迷茫。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现实就业形势、大众对专业认同度不高的影响,造成自身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就业存在不自信。经过入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大一的同学们意识到大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他们切实感受到大学学习生活与以往的不同,开始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准备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考试。新生们迫切希望得到老师专业上的指导和高年级同学的帮助,以便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
其次,同学们普遍认为要时刻遵从孝道,百行以孝为先。无论是新生还是老生,在外经历了独立生活的体验,寒假回到家后,看到家中辛苦劳作的父母,都深刻意识到在父母身边的珍贵,也更加意识到学习、工作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拿不到好成绩,将难以实现个人价值,更无颜面对自己家中的父母。一位同学说:“ 回家后,我变得特别孝顺了,以前从不主动干家务活,这次回家抢着干,只想着多帮父母分担一点。父母很不容易,一天到晚见不到人。这次回家总感觉父母老了,父母头上的白头发又多了。”还有高年级同学谈到就业时,考虑离父母近一点,希望多点时间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天伦之乐中安享晚年。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青人们因为上学、就业而离家,与父母团聚时间很少,而逐渐年迈的父母却越来越孤独、越来越需要家人的陪伴。养育之恩,涌泉相报。回到家乡就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第三,及时关注社会热点,深刻思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寒假期间,大部分同学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例如有的同学做家教代课,有的同学在政府部门实习,有的同学去教育机构锻炼,也有很多同学组队展开专业调研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学们还对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极为关注,对家乡的发展充满期望和憧憬,也积极参加新农村的建设。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土地补助等一系列名词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许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家住偏远地区,回到家乡感觉变化很大。政府修路,百姓买车,农村的贫穷落后状况大大改善,农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也提到:“路宽了,车多了,农民的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他们不懂道路安全规则,家乡逢年过节老是碰上车祸,太危险了,还是不出去了。”在娱乐文化上,同学们还谈到了马年春晚,“冯小刚”、“微短片”、“春晚朴实范”、“国际范”、“长腿欧巴”等等热门词语都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话题。有些同学吐槽春晚给人感觉不过瘾,但也有同学认为,今年的春晚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朴实、接地气,多以社会热点为素材,针砭时弊、嘲恶扬善。
最后,爱校护校,主动关心学校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同学们普遍建议学校要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多渠道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多为学生提供就业生涯规划指导,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们尽早明朗自身发展前途。此外,今年回访母校的大一新生深刻感受到学校的知名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家乡的中学生从未听说过自己大学的名字。为此,部分大一的同学在自己的母校进行了一定宣传,让更多的高中生认识自己的大学,报考自己的大学。他们还从年轻人的角度给与建议,希望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卫视的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节目,例如《天才知道》、《一站到底》等等,均能提升学校形象与知名度。
总之,我院学子思想政治觉悟普遍较高,主动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时刻思考如何为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建言出力,也懂得根据社会现状思考人生发展之路。学生们心态积极,状态饱满,本学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