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至7月27日,“宝岛客家”调研团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采用了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与台湾当地居民以及专家学者进行了交谈,对台湾的客家文化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台湾客家文化的现状渐渐在团队成员心中明朗起来,为调研团下一步调研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月21日至7月24日期间,“宝岛客家”调研团在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台湾街头以及捷运台北车站等处进行了“探究传统文化流失现状及保护对策——以台湾客家文化为例”调查问卷的发放,经统计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150份有效问卷。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与东吴大学中文系林伯谦教授以及随机采访的台湾民众进行了简单的交谈。在交谈中,调研团了解到,中国台湾地区客家人并不多,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但是当前台湾相当重视客家文化的保护,不仅设立了相关节日,还设有专门的影音传播方式,譬如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客家话演播的节目等,对于保护客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受到了民众的好评。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现今保护客家文化的措施只不过是台湾政治的衍生物,是两大党派为了争取客家族选民的选票而采取的政治手段,实际上台湾当前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是过度的。这给团队成员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文化的保护也许与政治制度息息相关。
几天后,在7月27日下午13时,“宝岛客家”调研团在东吴大学第一研究大楼R1018室内,电话访谈了东吴大学对客家文化颇有研究的罗济立老师,向他请教了有关客家文化的相关问题。罗济立老师是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尤其是在客家语言方面颇有建树,是业界内的权威人士,由于暑假期间罗老师正在休假,因此团队成员另辟蹊径,采用电话访谈的形式,对罗老师进行了采访。
罗老师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如何保护客家文化提出了客观的见解和建议。他认为而今文化多元的情况让客家文化则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客家文化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情感归宿和寄托,但是对于非客家人来说可能是无关紧要的符号。因此保护客家文化的重任应以客家人为先。作为客家人,应从小学习客家语,相关地区的教师应采用客家语进行课程教学,该方式可借鉴夏威夷、澳洲本土语言保护的案例(夏威夷保护本土语言的案例已成功16年)。除此之外,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的关键在于政府对客家文化的态度,只有政府重视和保护客家文化,不随便敷衍了事,大众才会树立起保护客家文化的意识。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客家语方面的专业师资,大学教育中也应开设相应的客家语课程。
从罗老师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和年轻人共同行动,加以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是每个人共同的义务。
这六天的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让我们对台湾民众以及专家学者对客家文化的看法有了一定了解。客家文化经大陆传播到台湾,在台湾生根发芽,受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开出适应台湾的花。由此可以看出,各地文化虽有相似之处,但对其研究及保护应该结合当地现实因素,因地制宜。这一发现让团队一行对接下来深入客家聚集地、参访客家主题公园的相关活动计划进行了修改,以便更好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圆满完成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