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人文学院】日暮乡关何处是?异地团圆长相思
来源: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发布日期:2015-07-10  查看次数:

他们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操着异乡口音在陌生城市辗转流离;他们背井离乡,为了一个小家庭,整日被困在钢铁水泥筑就的“笼子”,或洗衣做饭,或含饴弄孙,耗尽人生最后几滴心血;他们是被西风吹走的叶,没根没朋友,面临着精神孤寂、就医困难等诸多难题……当下中国,“老漂族”群体正日益壮大,基于这一现实,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爱定漂心”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无锡市蠡湖家园、江南大学青年教师公寓、雪浪镇仙河苑、靡巷社区等老漂族聚集的社区对老漂族进行了深度采访,实地了解老漂族生活现状。

老人异乡之艰:几乎没有朋友 所住社区转了不下百回

“叶落还是归根好!” 61岁的宋丽颖日前正计划7月15号回到山东烟台老家,结束为期一年的“老漂”生活。

一年前,宋丽颖登上去无锡的飞机。“老宋坐飞机上大城市带孙子去啦!”作为村里第一个坐飞机的老人,她被十里八乡的乡亲所羡慕着,但就像生平第一次坐飞机让她耳鸣、头晕、呕吐一样,她的无锡之行并不尽如人意。

儿子儿媳都在城区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只有晚上回来团聚,但晚上回来也是倒头就睡,几乎没有多少共同话题。“小区里人好多,热闹得很,你们尽管安心上班,不用担心我!”对于儿子儿媳的顾虑,刚到无锡的宋丽颖如是宽慰。

就这样,这个连“县门”都没迈出过的六旬老太太,开始学说普通话,用煤气、马桶,锁门,坐电梯,过马路,买菜……然而日复一日,待新鲜感褪去,老人感到更多的则是孤寂。“远的地方不敢去,小区里每个角落我都转了不下百遍,闷得心里直发慌!”由于不会普通话,宋丽颖 1天之内说的话屈指可数,心急的时候,除了打个长途电话,她就常站在窗前发呆。

和宋丽颖一样,我们还采访到了来自安徽阜阳的一个“老漂族”。半年前,外孙女瑶瑶出生,因为女儿女婿忙于工作,没时间照看孩子,申虞城就别无选择地担负起照看外孙女的重任。

来无锡之前,身边很多留守老人都羡慕能和女儿外孙女团聚,但进城后老人才发现,这比在家留守更孤独。“最想家的时候,甚至天天看着自己家乡的天气预报解闷,那样就能感觉到自己还是家乡的一份子了。”申虞城老人如是说,这句话也折射出在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个体家庭老人在城乡间所遇困境。

其实,申虞城和宋丽颖的遭遇并非个案。在当下中国,作为当今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老漂族”群体正日益迅速壮大。

学者深度倡谈:要从制度层面破题,让民间社会组织介入

“‘老漂族’这个群体的数量随着无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逐步增加。”江南大学社会心理学王君柏教授在接受队员采访时说。

在王君柏教授看来,导致“老漂族”形成并日渐增多的最重要原因是“老龄化与城镇化的叠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约有13.7亿人,其中流动人口约有2.7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2%,即老漂族数量已达3200多万人。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是导致老漂族日益增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口流动与户籍壁垒的交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王君柏教授说,之所以是一个“漂”字,就是因为内心无“根”,而中国人的“根”是在户籍上。人来了,但户籍在原地,这样没有归属感。

“于中国而言讲,老龄化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当这一趋势遭遇城镇化,很多人就迫不得已变成‘老漂族’。”王君柏教授说。在江爱定漂心团队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老漂族”主要面临精神健康和就医困难和社会福利保障不全等三个层面困难。如何从制度上破题,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曾有专业人士分析称,“要推进有区别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在现有国情下,不可能解决所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但可以有区别对待,比如对60岁以上老人放开户籍“壁垒”,让他们享受到与户籍绑定的一系列公共服务,这旨在解决诸如就医等现实难题,而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对“老漂族”的精神关怀。为此,王君柏教授建议完善公共服务购买制度,政府加大相关民间组织的培育力度,做好非盈利性质的“日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从制度层面为这些老漂族解围,当引发深思。同时,老漂族的幸福,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更关系到中国整个社会,只有异地个体老人得到安定,其家庭才能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才能社会稳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老人为化名)

审核人/董霞

上一篇:【人文学院】前期准备社区行, 理论宣讲我能行——江南大学“政”能量理论宣讲社区准备工作完成
下一篇:【理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调研高校党的建设质量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0670

服务邮箱:twxc@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