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最有名的古迹—寇公楼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坐落在我的初中母校旁,我曾经无数次从它旁边走过,但我从来没上去看过。一是因为楼门上的大锁似乎永远是锁着的,二来那看来破败的楼阁对年幼的我根本没什么吸引性。时隔4年再次来到熟悉的街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寇公楼,始建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清嘉庆十年(1805)重修,为的是纪念宋代一代名相寇准而建立的。传说,寇准贬为道州司马时,常常游山玩水,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个老渔翁,他问渔翁:“我看你常常在这里垂钓,是不是这里鱼特别多?”渔翁说:“我不在乎这里鱼多鱼少,我是来钓太平的。”老渔翁荒唐的回答使寇准非常惊异。太平是个什么东西?岂能钓它上手,禁不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渔翁才告诉他,这地方所以名叫金鼎滩,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仙人路经此地,一不小心,把肩上的金鼎滑下河中,仙人大惊,说金鼎沉河,天下大乱,老百姓要长年受苦了,他告诉后人,总有那么一天金鼎会浮出水面来,那时天下就太平了。所以他才常常在这里垂钓,是期盼金鼎出现呀!寇准听了,十分感动,老百姓是多么地渴望太平日子呀!寇准就在那里,建一小亭,并亲笔提写“望太平”三个大字。。他在《春日怀旧》一诗中写道:“高楼聊引睇,杳杳一平川。野水无人渡,孤舟竟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后来寇准又被贬到天涯海角的琼州去,老百姓望亭思人,便把小亭名为“寇公楼”。
寇公楼呈方形,共3层,坐南向北,为飞檐重阁式。楼前面是“八”字粉墙,门前是一道矮屏风式花墙,左右有石砌台阶,正楼为青砖结构,前楣上悬丹漆金字“寇公楼”。东西有小门通行,主柱4根,正中板壁上有《寇公楼简介》。楼上有楼,为杉木结构。占地面积为36平方米,楼高9.1米,檐式楼阁建筑,木壁、木栏、木楼,重檐青瓦,古朴典雅,是缅怀古代先贤的场所。二00三年五月公布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主楼四面墙基为起点,东面、西面各向外延伸20米;南以城墙脚为基点向外延伸6米,北至寇公街路面。
本来这次的到来,我梦想着第一次走进楼阁,体验一下“循木梯而上,凭栏远眺,可俯瞰潇水两岸绮丽风光”的感觉,可当我面对大门上那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时,既失望又无奈,毕竟在我印象中那把锁从没打开过。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想要找到管理钥匙的人打开那把我从没见它开过的锁。可我问过周围的居民后,我的梦想再次破裂。他们告诉我因为几乎没人去看所以那把锁难得打开过,只有偶尔上级的哪个领导来我们这考察时突然来了兴致,想要参观参观这所谓的“市级文物”时那把锁才会在众人的簇拥陪同下打开。所以要是具体在那个人那他们也说不清楚。唉,没办法我只能在外面拍几张照片聊以自慰了。
不管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在网上看到的,我都深深体会到我们国家在对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上做得远远不够。历史古迹不但凝聚了我们祖先们数千年来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沉淀了人类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它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征乃至是国家文明形象的标志,对我们城市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古迹,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自觉加入到宣传古迹遗址的价值,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古迹遗址的行列中来。让我们走进身边的古迹遗址所在地,亲身体验那种责任感,并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地把我们的建议和意见提给相关人员或管理部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古迹遗址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