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法学院本科生国家奖学金答辩会顺利举行。院党委书记杨杰,副书记方俊,社会学系专业教师许轶冰博士、王沛沛博士,法律系专业教师梅锦博士、薄晓波博士,院分团委书记季王飞,组成了7人评委小组,14名国奖候选人参加了现场答辩,部分学生列席观摩。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主持人宣读了学院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的资格条件和工作程序,解释了答辩会的基本形式和注意事项。答辩开始后,每位同学按照抽签顺序,依次在规定时间内展示了自己一年以来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评委们则通过提问互动,着重考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学习深入程度、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能力和素质等四个维度的表现,检验他们平时学习实践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几乎每位候选同学都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评委们笑称“长江后浪”、“难以取舍”。2011级的韩坤同学各方面表现出众,在校内、院内广受赞誉,是我院唯一一名囊括了江苏省三好学生、无锡市三好学生、江南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标杆式人物。2011级的陶菊同学科研方面表现抢眼,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篇专业论文,同时还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文艺女青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2012级的刘园园同学、2013级的戴妮同学GPA均高达3.99,无愧“学霸”的称号。但是,他们并不是只会啃书本的“学习机器”,勤工助学、文体活动、文学写作、专业研究、志愿服务……他们的生活同样五彩斑斓;如他们自己所言,即便眼下旁人眼中的“风光”,也并非简单的手到擒来,有过失败的彷徨,有过进退的“煎熬”,有过咬牙的坚持。
经过院国奖评定小组的综合测评,最终,2011级的韩坤、陶菊;2012级的杨磊、梁梦琳、刘园园;2013级的杨倩、戴妮等7位同学成为2013—2014学年法学院国家奖学金推荐人选。
法学院对学生评奖评优工作向来都很重视,尤其注重程序规范,从制订和修订评定细则的听证会制度到公开答辩制度,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尊重合理诉求,形成导向正确、目标清晰、操作简单的制度性规章。同时,注重发挥国奖评定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选树学生可见科学的先进典型,营造学院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来源:法学院/文:黄新华、赵光荣/图:蒋佳盛/审核:方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