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开办学生发展对象培训班的目的正是在于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提高其思想理论水平和实践实干能力。人文学院党训班自2014年5月起,连续两届组织“走进后勤保障系统”社会实践项目,以奉献型、服务型为教育目标,通过培训形式的转变,丰富原有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质量的新途径。
一、培训形式新转变:多样化、基层化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授课,“走进后勤保障系统”社会实践项目以“走出去”为特点,鼓励学员接触、体验社会生活,学习内容更具有鲜活性和生动性,它与课堂教育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培训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后勤保障系统指导老师也通过此项目事实上担任了党训班学员的“授课”教师,使培训者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更有利于丰富培训教育的思想和内容。
此外,党课培训不仅仅要让学员们高屋建瓴地把握时代脉络、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学会扎根基层,从实实在在的基础开始。“走进后勤保障系统”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的服务内容贴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学员通过担任运动会志愿者、交通协管员、网络宣传员、服务质量调查员,进行米饭生产线管理、场馆卫生服务、后勤服务巡查等,在了解学校日常运转中最基础工作的同时,也增进了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同感。
二、教育目标新定位:奉献型、服务型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举办发展对象培训班除了要让学员们系统学习、熟悉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端正入党动机之外,还应当教育学员积极为集体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讲实话、办实事,学会在奉献中助人和自助。
人文学院第27、28期党训班共162名学员参加“走进后勤保障系统”社会实践项目,有67%的同学参加了2~3个服务项目。这些志愿服务项目看似简单,但若要保质保量、高效顺利地完成,就要求学员具有细心、踏实的实干精神,不嫌脏、不怕累的吃苦奉献精神,以及考虑各方、待人接物的统筹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员们也真切地感受到,虽然这些工作岗位看似平凡,但正是这些工作人员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才带来学校的美丽整洁,才保证学校日常运转的有条不紊。不论今后处在什么岗位,都要学会把他人、社会装在心中,在奉献和服务中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评价体系新构建:全方面、多主体
传统的党训成果评价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现在增设社会实践项目,将学员的实际行动力纳入考察范围,培训的效能评估不仅要看学员怎么“学”、“学”得如何,同时关注学员如何“做”、“做”得如何,构建“知行一体”的评价体系,这有利于正确引导学员树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脚踏实地,从实践中提炼出服务群众的真理的观念,努力做知行结合的奉献者、建设者。
此外,通过制定《人文学院党校培训班学员社会实践活动鉴定表》,后勤保障系统服务项目指导老师对学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服务精神、吃苦精神等做出意见反馈,并以此种形式参与到党校培训效能的评价体系中,丰富了评价的视角,这也更有利于客观评价学员在党训班的学习情况。
“走进后勤保障系统”项目开展近一年来,对于提高学院发展对象培训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学院也将会在项目开展的丰富性、专业性、连接性等方面继续探索,力求进一步提高党校培训的实效。(来源: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审核人: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