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中间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合作开展2015年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在校期间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计入2个学分。
2、校团委与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负责工作的总体策划、拟定社会实践参考选题、为学生团队推荐指导教师、进行优秀社会实践论文评选、表彰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
第一阶段:根据参考选题或者自主选题,在校本科生以个人身份或组成团队(团队不超过5人);与指导教师一起制订调研方案;
第二阶段:在指导老师帮助下按照调研方案开展社会调研;
第四阶段:在新学期开学后第一周(2015年9月7日前),调查团队向指导教师提交如下材料:1、社会调查策划书1份(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2、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如调查原始问卷、访谈记录、活动过程记录、媒体记录等,纸质版和电子版均可);3、社会调查报告纸质版一式3份(同时提供电子版)。
1、校团委、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开展暑期实践报告交流会及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对优秀成果予以嘉奖。在校本科生以个人身份或团队参评,每项成果指导教师1人。
2、评估奖项包括:(1)设优秀调查报告奖,评一、二、三等奖若干;(2)设优秀社会调查团队奖;(3)设优秀指导教师奖。所有奖项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评奖标准:(1)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份有实地调查、有事实和数据、有认真思考的暑期调查报告。要求观点正确,调查充分,分析全面,数据可靠,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字数不少于5000字。(2)社会调查团队组织有力、团队协作,成果显著。(3)指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全程指导,沟通互动充分,工作认真负责。(4)取得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如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重视,社会媒体关注等),成果显著。
1、报告撰写规范,标题及摘要准确、精炼;正文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政策建议等;社会实践过程描述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数据可靠,结论正确。
2、格式要求:标题:二号黑体。班级、学号、姓名:四号宋体(非加粗)。正文:小四号宋体,行间距1.5倍。A4纸双面打印。
2、思政课题的指导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也可自行联系本学院老师。
调查当地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情况、贫富差距情况、当地信息化建设、三农问题、土地流转、城镇化等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经济”的选题。举例:
3、调查当前农村问题(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调查基层政府廉政建设、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情况、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地方法治建设、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当地社会思潮影响情况、当地干群关系、大学生村官、当地社会阶层情况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政治建设”的选题。举例:
1、当前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及政治态度调查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考察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百姓宗教信仰问题、居民精神生活、婚恋家庭情况、地方文化(传统习俗、信仰)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调查、居民文化团体建设、居民道德观念、传统风俗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文化”方面的选题。举例:
1、人们思想观念调查(如价值观、道德原则,或针对某个群体如大学生的某些道德观念等)
4、调查所在地社会道德状况(个人道德、社会公德、行为习惯)
5、调查所在地历史及传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情况
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城市社区发展、空巢家庭、老龄化问题、乡土教育、城镇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医疗状况、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的选题。例:
1、调查所在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当地生态环境调查、当地的环保政策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空气污染、水污染情况、垃圾处理等环保建设情况、美丽中国建设或是其他感兴趣的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选题。
附件下载: